来源:人文经济学会(ID:HES)
本文系中金公司研究部负责人、董事总经理梁红博士在在新浪长安讲坛上的演讲实录。演讲时间为年4月29日。
今天我选择的题目,是最近大家在宏观经济讨论中经常听到的有关杠杆率、房地产等的问题。为什么说要再思考呢?因为我觉得在非常关键的核心问题上,我们过去几年的讨论可能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对相关数据的研究也比较有限。在讲中长期问题的思考之前,我想先讲一讲对于短期问题的判断。
最近几年,学界围绕什么是中国经济新常态、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速度等问题有很多的争论。有些学者认为,不管是人口红利的消失,还是由于一些结构性的问题,中国已经进入所谓中高速增长或者经济增速可能还要再下一个台阶。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人均GDP还比较低,我们还会比较高速的发展相当一段时间。这些争论都摆了很多的道理,也有很多的论据。我觉得中国过去两年通货膨胀的数据,比如通缩的压力和国际收支的变化,即贸易顺差的大幅增加,年下半年以后PMI指数中一直处于50以下,这些都表明,今天的经济增长率实际上是在我们潜在增长率之下。在这种情况下,适度和及时的逆周期宏观政策操作是必要的。当一个经济体已经出现通缩状态的时候,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适度的宽松,对短期、中期、长期的经济增长来说没有特别大的坏处,相反是有益的,当然一定是要适度和及时的。但是,由于在一些中长期问题上观点的分歧,影响了我们的短期政策选择,导致在如何对症下药,避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甚至本末倒置方面出现问题。我在市场中做宏观经济研究也有十二、三年了,一方面对我来说很有心得,但另一方面也有某些失望,因为中国的宏观数据是有瑕疵的,所以我们不完全相信它。如果把自己的很多论断建立在明明是有瑕疵的数据上,那么不管当初的愿望有多么好,最后得出的结果很可能是事与愿违。我们在资本市场上做股票分析,你会完全相信上市公司告诉你的数据吗?你肯定会想多方印证它告诉你的数据是不是对的。一个上市公司说他卖了多少东西,如果你觉得这个数据有问题,你就要去询问它的上下游,供货商到底供了多少货,下游店里是不是卖了这么多东西。所以,分析师的工作有时候就像一名侦探,把很多方方面面的数据放在一起,尤其是要对氨基苯甲酸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专项基金援助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twfh.com/xmjg/7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