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藏医药造福全人类
神奇藏医药()—百年之前藏医药已走入欧洲。
女同胞须知道的50条健康知识。(三八国际妇女节特辑)
藏药材图文展示(冬虫夏草、水银、藏雪莲等)
一、水银
水银,即为化学元素中的“汞”,银白色的重质液体,化学性质稳定,常温下即可蒸发,汞蒸气和汞的化合物多有剧毒(慢性)。
在中世纪炼金术中,水银与硫磺、盐共称炼金术神圣三元素。我国古代常常会用汞作为原料炼制金银等物炼制成“汞齐”。古代道教认为汞齐做是“长生不老药”的成分之一。
传统中医领域,也有对水银经过炮制入药的记载。
南北朝刘宋·雷敩编撰的中医学著作《雷公炮炙论》中描述:"凡使,勿用草中取者、并旧朱漆中者、勿用经别药制过者、勿用在尸过者、半生半死者。其水银在朱砂中产出者,其水银色微红,收得后,用葫芦盛之,免致遗失。若先以紫背天葵并夜交藤自然汁二味同煮一伏时,其毒自退。"其针对的是疥痹,梅毒,恶疮,痔瘘等症状。
可以看出,水银在经过炮制后,可降低毒性以达到药用效果。
”佐太“历史
“水银洗炼术”是藏医药学中的精粹,更是珍宝类藏药制作的核心工序,其加工的制成品称之为“佐太”,是药物成分,也是一种制药工艺。“佐太”是藏语"仁青欧曲佐珠钦木"的简称,“佐”指炼制,“太”指灰、粉末,“佐太”的意思是煅烧成灰。
关于“佐太”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公元6世纪的印度。相传南印度婆罗门有一位大师将其炼制成功,并因长期服用此物而修成正果。公元8世纪,宇妥·元丹贡布在编纂的藏医学巨作《四部医典》中,将“水银洗炼术”称为“仁青佐智欠姆”,其炮制所得的药物称为“佐太”,并对“坐台”加工的实践方法做了大篇幅的记载。在公元3世纪后半叶,藏医学家邬坚巴·仁钦贝西行至中亚乌仗那后学习并钻研了古代印度流派汞制剂工艺技术,之后在印度和西藏布札等地将相关“汞制剂技术”梵文文献翻译成了藏文并将该技术在藏地进行传播,成为了藏药制剂的核心工艺技术。
措如·才郎▲
作为藏药中最重要的加工方法与实践精华,历代藏医药学者非常重视”佐太“工艺的实践与延续,尽管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度销声匿迹,但新中国在藏医大师措如·才郎等的不懈努力,这项曾经失传50多年的技术得以重新挖掘开发,”佐太“属国家一级保密科技项目,并成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佐太“制造
水银洗炼▲
在藏药的成分中,“佐太”极其重要,在制作前,需要进行特殊的藏传宗教仪式,对制作人员也有严格的身份要求,以保证“佐太”的正宗。而整个制作过程相当复杂,工序严谨,历时漫长。
通过“水银洗炼术”的炮制方法,将含汞化物的医药配制品加工及水银净化、水银粉末加工和药粉配制,其工艺程序繁琐,不仅需要煅烧成灰,还需要经过研磨、洗净、加工、提取等复杂而独特的步骤。生产”佐太“,会涉及到珍珠、珊瑚、高良姜、食盐、碱花、八金粉、八元粉、三酸水、硫磺、水银等药物和辅料的炮制,这与道教的炼丹有所区别。
扩展阅读
“所有名贵藏药都离不开的药引子——“八珍”及“八铁”。
八珍
指藏医中以矿物入药:自然铜、金矿石、银矿石、磁石、矾石、雌黄、雄黄、赤云母。
八铁
指藏医中独特的以金属入药:金、银、红铜、青铜、黄铜、铁、铅、锡。
从科学常理上看,水银洗炼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毒素。但是,华西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成都中医药大学藏研所等单位曾对”佐太“的化学成分进行测定、并通过药效学与毒理学的研究,最后证明,”佐太“在经过炮制后,其有毒成分已经转化成了纳米级小分子,从物理形态来说,不会在人体内形成积累沉淀的,因此,只要按需服用,”佐太“成品安全无毒,对人体完全无害。
”佐太“功效
藏药传承古法制作▲“佐太”被充满智慧的藏医学家加入进藏药的制作里,以增强药效,减轻原药的毒性,延长有效期,扩大药用范围等,可以说,藏药有无“佐太”,区别很大。临床实践证明,含有“佐太”成份的珍宝类藏药在人体内的药物浓度可保持七天。其本身对治疗脑溢血、风湿、高血压、中风偏瘫、胃肠溃疡、肝炎、关节病、皮肤病、癌症等疑难杂症有奇特的功效,同时能够清热解毒、滋补强身,美容养颜、提高免疫力及增强五官功能。在配伍得宜情况下,融入到其它治疗心脑血管和神经系统疾病等的药物中,会相辅相成。在藏区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不知藏药的“佐太”,就白吃了藏药。故藏药中是否含有"佐太",经常成为藏民们判断是否是正宗藏药的标准。而“佐太”也作为专利配伍技艺应用于享誉世界系列产品中,如七十味珍珠丸、二十五味珍珠丸、二十五味珊瑚丸、仁青常觉、仁青芒觉、坐珠达西等珍宝类藏药中,对各种急慢性病、心脑疾病、泌尿、生殖、消化、循环、呼吸、神经、免疫系统疾病具有积极疗效。以“佐太”为代表的重金属矿物药制剂具有藏区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以珍贵药材及矿物为主要成分的藏药方剂配伍及其传统的炮制工艺蕴含了藏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在其传承发展的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理论指导、诊疗方法和用药技术,具有完整性、文献化以及广泛传播的鲜明特征,成为祖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藏族人民的繁衍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必将造福更多世人的健康。
二、余甘子
维C之王,藏药三果之余甘子。余甘子果实,以“庵婆罗”名字最早出现于高僧鸠摩罗什翻译的《维摩诘所说经》之中,其果实中的营养成分含量较高,具有多方面的保健功能。年已被我国卫生部列为药食两用的药物之一。余甘子有着诸多名字,如庵摩勒、庵婆罗、滇橄榄、油甘子、米含、望果、木波等,为叶下珠科叶下珠属落叶乔木,因其果实初食酸涩,良久乃甘(意思即为刚吃时又酸又涩,但回味甘甜),故名“余甘子”。
作为为强阳性树种,余甘子喜温暖干热气候;天然分布于东亚、南亚、东南亚、南美洲等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多生长于海拔-米的丘陵、山地,极耐干旱、瘠薄,能在各种类型土壤上生长。
传说在古印度,那里延续着一个古老的民族,在没有医生、在最原始的生存条件下他们身体健康,很少有慢性病的困扰,更让人惊奇的是,他们的族人都很长寿。
这个古老的民族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南麓,两千多年来,他们一族一直生活在高寒的原始森林之中,男女老少都很少生病、老年人肠胃好并且很少人患糖尿病、高血压等,尤其是视力很好,几乎不患绝症。
翻阅古籍,在天竺佛教中有一段很短的记载:说这里的人们通过观察猴子的饮食习性,经常吃一种名叫庵摩勒的野生果子,这种果子初食酸涩,回味甘甜,且能够解毒治病,当地人也因常年食用这种果子,身体健康活力满满。
因此,庵摩勒果被称为圣果,在印度各地被广泛种植。在《医理精华》《耆婆书》等古代印度医典中,庵摩勒果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药材之一,在印度是“长寿与营养”的代名词,在印度传统的阿育吠陀医学系统中被作为使用最多,最广的草本植物。
千年前佛教文化传入中国,这种名叫庵摩勒的果子也在中土落地生根,被称之为余甘子。据史诗记载,元朝时期,余甘子被列为皇宫贡品御医,用来解河豚之毒。
▲正德皇帝朱厚照(剧照)
当年明代正德皇帝朱厚照下江南,大鱼大肉吃得多了,得了消化不良的毛病。当他和随从来到福建惠安的南田,见到一种绿树上长着黄绿的圆圆的果子,晶莹剔透,十分诱人,便摘了些许品尝。朱厚照吃了后觉得酸酸甜甜的,很是可口,同时肚子也舒服多了,一高兴,就把这棵余甘子树册封为“皇帝甘”。目前,这棵被皇家册封的余甘子树依然健在,已被当地政府列入重点保护古树,供游客参观。
除此以外,余甘子在全世界的范围内也得到了高度的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twfh.com/xmsp/12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