葎草:别名:拉拉秧、拉拉藤、五爪龙、大叶五爪龙、拉狗蛋、割人藤。
为桑科葎草属植物葎草Humulusscαndens(Lour.)Merr.的全草。
一年生或多年生缠绕草本,长可达4m。茎枝和叶柄密生倒钩刺,茎淡绿色,有纵棱。单叶对生,有长柄,长5~20cm;叶近肾状五角形,直径7~10cm,掌状5深裂,稀为3或7裂,裂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心形,边缘有粗锯齿,叶两面生粗糙刚毛,下面有黄色小油点。秋季开花,花小,单性异株,花序腋生,雄花排成长15~25cm的圆锥花序,花淡黄绿色;花被5,披针形,外侧有毛茸及细腺点;雄蕊5,花丝丝状,甚短;雌花10余朵集成近圆形的短穗状花序,腋生,苞片叶状小型,附有2托叶,每苞具2花,苞及托叶边缘有睫毛,背面具透明的长刚毛及腺点,托叶卵形,先端长尖,包被雌花,每个雌花有1鳞状花被,紧包雌蕊;子房单一,上部突起,疏生细毛。果穗绿色,类似松球状,瘦果球形微扁。
生于沟边、路边、村旁。除青海、新疆、西藏外,全国都有分布。
9~10月收割,选晴天,收割地上部分,切段晒干。
含黄酮类化合物:秋英苷、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芹菜素、牡荆素、木犀草素、大波斯菊苷:挥发油类:β-葎草烯、石竹烯、α-莰烯、α-芹子烯、β-芹子烯、y-毕澄茄烯、苯甲醇、苯乙醇等;三萜类化合物:齐墩果酸、麦
珠子酸、积雪草酸;生物碱类:胆碱、天门冬酰胺、N-p-香豆酰酪胺;甾醇类化合物:y-谷甾醇、β-谷甾醇、豆甾醇、胡萝卜苷;氨基酸及微量元素:天冬氨酸、谷氨酸、亮氨酸等18种氨基酸,以及钙、磷、钾、钠、镁、铁、铜、锰、锌、硒等;其他:维生素B?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E等,此外还有脂肪族化合物、鞣质及树脂等。
①抑菌作用:50%葎草乙醇浸液对福氏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对革兰阳性菌有显著抑制作用:律草花果对结核杆菌有显著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亦有抑制作用,对革兰阳性及阴性细菌、某些真菌、酵母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蛇麻酮对小鼠的实验性结核感染有效。其
煎剂治疗呼吸道炎症、菌痢等,均获得较好疗效,无明显副作用。
②对小鼠腹泻的作用:取健康小鼠禁食12小时,药物组用葎草2g/kg煎煮剂灌胃,阳性组用易蒙停2g/kg灌胃,空白对照组用生理盐水灌胃。药物组与阳性对照组无明显差别,与空白对照组差别显著。
③对骨质疏松的作用:草提取物具有抗骨质吸收作用。
甘、苦,寒。归肺、肾经。
清热解毒,利尿消肿。适用于感冒发热,肺结核潮热,胃肠炎,痢疾,小便不利,急性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泌尿系结石;外用治痈疖肿毒,湿疹,毒蛇咬伤。
9~15g。外用:适量,鲜品捣烂外敷,蛇咬伤则敷伤口周围。
非热病者慎用。
(1)石淋:
生葎草叶,捣绞取汁三升。为三服,其毒石自出。《普济方》。
(2)关节红肿热痛:
鲜葎草(捣烂,白糖(或蜂蜜)。调敷患处,干则更换。《安徽中草药》。
(3)皮肤瘙痒:
葎草、苍耳草、黄柏各适量,煎水洗患处。《安徽草药》。
(4)小儿泡疮:
葎草煎水洗,每日1~2次。忌鱼腥发物。《江苏药材志》。
下面部分摘录于?《中药大辞典》?葎草
葎草:异名:勒草、黑草、葛葎蔓、葛勒蔓、来莓草、葛葎草、涩萝蔓、拉拉藤、五爪龙、大叶五爪龙。
为桑科葎草属植物葎草的全草。
6~10月,果期8~11月。
全草含黄酮类成分:木犀草素,葡萄糖苷,胆碱,天冬酰胺,含挥发油类:β-葎草烯,丁香烯,α-玷圯烯,α-芹子烯,β-芹子烯和γ-荜澄茄烯等。
??球果含葎草酮,蛇麻酮。
??叶含黄酮类成分: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大波斯菊苷,牡荆素。
抗菌作用:蛇麻酮和葎草酮在体外对革兰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粪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枯草杆菌和蜡样芽胞杆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蛇麻酮在体外对结核杆菌的抑制浓度为25μg/ml,对感染结核杆菌H??Rv小鼠,肌内注射或灌服蛇麻酮连续30日,可使感染小鼠肝、心、肺和脾等脏器病灶内的抗酸杆菌数显著减少。蛇麻酮和葎草酮对革兰阴性菌、酵母菌和真菌的抑制作用均很微弱或无效。
毒性:小鼠肌内注射蛇麻酮LD??为mg/kg,1~2小时内死亡。每日肌内注射60mg/kg共4星期,未见明显的有害作用,病理组织学检查示肝脏小范围白细胞浸润和肾小管变性病灶,以5%阿拉伯胶悬液灌胃mg/kg,1小时内小鼠死亡50%。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淋润,切段,干燥。
为茎、叶混合的段,被毛。茎棕黑色或黄褐色,有棱及倒钩刺或钩刺脱落的痕迹,切断面中空。叶多已破碎,深绿色或棕褐色,偶见黄绿色小花。气微,味涩,有刺舌感。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
甘、苦,寒。归肺、肾经。
清热解毒,利尿通淋。主治肺热咳嗽,肺痈,虚热烦渴,热淋,水肿,小便不利,湿热泻痢,热毒疮疡,皮肤瘙痒。
1.《别录》:主瘀血,止精溢盛气。
2.《新修本草》:主五淋,利小便,止水痢,除疟、虚热、渴。
3.《本草衍义》:治伤寒汗后虚热。
4.《纲目》:润三焦,消五谷,益五脏,除九虫,辟温疫,敷蛇、蝎伤。
5.《本草正义》:主湿热壅塞之实证,亦可为外疡阳毒之外敷药也。
内服:煎汤,10~15g,鲜品30~60g;或捣汁。外用:捣敷;或煎水熏洗。
1.治伤寒汗后虚热:
葎草(锉),研取生汁。饮一合愈。《本草衍义》。
2.治肺结核:
葎草12g,夏枯草12g,百部12g。水煎服。《安徽中草药》。
3.治膏淋:
葎草一斤(洗切)。捣取自然汁,用醋一合匀。每服半盏,连服三服,不计时。(《圣济总录》草饮)。
4.治关节红肿热痛:
鲜葎草(捣烂),白糖(或蜂蜜)。调敷患处,干则更换。《安徽中草药》。
5.治痔疮脱肛:
鲜葎草90g。煎水熏洗。《闽东本草》。
6.治瘰疬:
葎草鲜叶30g,黄酒60g,红糖g。水煎,分3次饭后服。《福建民间草药》。
7.治癞,遍体皆疮者:
葎草一担。以水二石,煮取一石,以渍疮。(《纲目》引《独行方》)。
1.治疗肺结核:以%的葎草注射液肌内注射,每日2次,每次2~4ml,30日为1个疗程。观察80例经链霉素、异烟肼等抗结核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的肺结核患者,经1个疗程后,症状消失或改善者72例;痰菌阳性者47例中阴转21例;有空洞的51例中治后缩小或闭合者36例,其中以干酪性和薄壁空洞的疗效较明显;病灶变化情况,据79例观察,吸收者51例(64.5%),其中以渗出性和增殖性病灶吸收较明显。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经肝、肾功能检查,未见不良影响;个别患者可能因制剂不纯,用药后出现发热恶寒现象,停药后即消失。
2.治疗细菌性痢疾:取五爪龙藤和叶加水适量煎汁,使每1ml约含生药3g。1~2岁,每日口服2次,每次20ml;2岁以上,每日2次,每次30ml,4~6日为1个疗程。临床观察42例,35例治愈(经4~6日的疗程后,热退正常,临床症状消失,大便镜检阴性,或经门诊1~2星期后追踪均为正常大便者),占83.4%;4例进步,占9.5%;3例无效,占7.1%。治愈病例的平均退热时间为1.6日,大便外观复常时间为2.3日,大便镜检正常为2.6日。
3.治疗婴幼儿脾虚型腹泻:取鲜品g或干品~g,先用冷水ml浸泡20分钟,然后水煮沸10~15分钟待药温降至35~45℃后洗手足,洗手不过肘,洗足不过膝,每日1剂,每剂煎煮3次,每次15分钟。共治疗86例,结果:痊愈85例(症状和体征消失,大便1次,质成形),其中1剂治愈53例,2剂治愈者27例,3剂治愈者5例,1例用药4日无效。
4.治疗带状疱疹:将本品除净杂质,洗净泥沙,捣烂,用软净纱布滤汁即得。用时以消毒棉签蘸药汁涂患处,每日5~6次。共治疗21例,均获显效。
下面部分摘录于《中草药对症图谱》葎草
葎草:别名:铁五爪龙,山苦瓜,玄乃草,流氓草,割人藤,拉拉藤。
采收期:夏秋间采集。洗净,切片,晒干备用。
药用部分:全草。
味甘、苦,性寒,无毒。入肺、胃经。
清热解毒,祛淤血,健胃,镇静,利尿消肿,散结。
热淋,石淋,膀胱炎,小便不利,肺结核,肺热咳嗽,肺脓疡,潮热盗汗,腹泻,痢疾,血尿,疟疾,梅毒,脚肿,痈疮肿毒。
18.8~37.5克,煎水服。鲜品37.5~克。
嫩叶芽可煮食。律草含木犀草黄素、葡萄糖苷、胆碱、天门冬酰胺、鞣质及树脂、挥发油。
1.肺热咳嗽:
葎草30克,鱼腥草22.5克,鸭跖草22.5克,忍冬藤18.8克,甜珠草30克,山瑞香18.8克。
用法:水5碗煎2碗,早晚饭后各服1次。
2.肺痨咳嗽、午后潮热:
葎草30克,枸杞根皮18.8克,丹参15克,百部
11.3克,黄芩11.3克。
用法:水3碗半煎1碗,渣以3碗煎8分,早晚饭后各服1次。
3.肺结核潮热症:
葎草37.5克,枸杞根30克,功劳叶18.8克,下田菊l8.8克。
用法:水3碗煎1碗,渣以2碗半煎8分,早晚饭后各服1次。
4.肺痈:
鲜葎草.5克,乌糖适量小金英30克,万点金
30克。
用法:水6碗煎3碗,去渣。加入乌糖,溶化后分3次服用。服用5~7日。
5.淋巴结核:
葎草根37.5克,山香根37.5克,猪赤肉75克。
用法:先将二味青草洗净,切段用,再加入猪赤肉,共炖熟食,服用7日至半个月。
6.泌尿系结石:
鲜葎草37.5克,平车前草30克,变地锦56.3石韦18.8克,含壳草30克。
用法:水5碗煎2碗,早晚饭前各服1次。
7.皮肤瘙痒、湿疹:
鲜葎草.5克,鲜千里光56.3克。
用法:水10碗煮浓汁,洗皮肤患处。
8.皮肤瘙痒症:
鲜葎草克,鲜(苍耳子)羊带来克,鲜灰藿克。
用法:加入水煮浓汁洗瘙痒处。每日洗2~3次。
9.瘙痒、湿疹:
鲜葎草~克。
用法:水煎外洗患处,每日数次。
10.痈疖肿毒:
鲜葎草75克。
用法:洗净,捣烂外敷患处。
11.鼻衄(鼻血):
葎草11.3克,荠菜11.3克,鼠面草7.5克,旱莲草75克,仙鹤草7.5克,小叶马齿苋7.5克。
用法:水4碗煎9分,第二次煎,水3碗半煎8分,早晚服用。
12.小儿天疱疮(宜清热除湿):
病因:多由于心火脾湿内蕴而成。
症状:不分季节而发病,病程缓慢,无传染性。生大小不等的水泡,泡壁松薄,根本红赤,易于擦破滋水,伴长期发热,胸闷,胃呆等全身症状,病久有潮热骨蒸、舌红光绛、脉象细数等伤阴现象即为天疱疮。
???鲜葎草.5克(洗净)。
用法:水煎浓汁洗患处。每日洗3次。
治则:清热除湿:内服清脾除湿饮:赤茯苓、炒白术,苍术、黄芩、生地黄、麦门冬、栀子、泽泻、甘草、茵陈蒿、连翘、炒枳壳、玄明粉各3.8克,竹心20根,竹叶20片,水煎服。
伤阴者宜养阴益胃:内服益胃汤:沙参11.3克,
麦冬18.8克,生地黄18.8克,玉竹5.6克,冰糖3.8克,水煎服。
13.风疹瘙痒,皮肤湿疹:
葎草30克,虎耳草18.8克,苍耳草根30克。
用法:水5碗煎2碗,分2次服。
外洗:葎草.5克,虎耳草75克,苍耳草(全草)克。
用法:先将三味青草洗净,加水盖过药草面,煮浓汁外洗皮肤患处。
:(1)律草叶中含木犀草素、葡萄糖苷、天门冬酸、牡荆素、挥发油、大波斯菊苷、鞣质等。
(2)球果中含有律草酮、蛇麻酮、酒花酮等
药理:(1)律草中的成分微量便有较强的抗结核菌作用。应用时,最好用鲜草,而且单味应用效果比复方更好。
(2)本品水煎剂在体外对金黃色葡萄球菌、肺
炎球菌、变形杄菌、大肠肝菌、绿脓肝菌、伤
寒杆菌、白喉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