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年江苏语文高考落下帷幕。
今年的江苏高考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我们邀请了作家、公务员、高中老师、媒体人来写同题作文,并请《莫愁·家庭教育》杂志特聘名师名家苏雨,淮安清江中学高级教师梁勇进行点评。一起来看看吧!
生活的滋味每个人自己调
作者:徐小良
(苏州高新区作协理事,出版社编辑)
曾经,自己是一位男生,望着天空,如同歌词唱的“向着无限的未来”,想象何日能成长为一个男人!直至毕业工作,成家立业,又顺理成章地诞下自己的孩子——一位小男生,自己终于在一个瞬间顺理成章蜕变为男人。
于是,一个男人向着的,是无尽的生活。
很快,我家又诞下了“二孩”——又一位小男生。不知不觉,我感到生活不是滋味。
也许是出于常规的思维模式,当我们无法破解一个难题时,我们会不自觉地去想:为什么会有这个难题?!我就开始想:孩子,意味着什么?
看似,这是蕴含哲理的思索;实则,这是感到“不可承受的生命之重”的仰天长叹。
凑巧有一天,一个难得的宁静的夜晚——孩子们和妈妈出门去了,我偷偷看了一眼许久未看过的电视剧。那是有关饭庄子——中华传统饮食的故事,其中的一句台词给了我深深的启示,说:盐调百味。(此处“调”音“吊”)
就在那个宁静的夜晚,我悟到:孩子就是生活里的盐,多了自然令人受不了生活的咸,没有则也会令人受不住生活的无味。于是那一刻我热切地盼着孩子们归家,就像当初盼着他们诞生一样。
是呀!所谓“盐得味”,好似以盐为催化剂,将食物的各种滋味调出来,一调和,可得美食之味,“百味纷呈”。
——苦辣酸甜咸。
我想孩子也是这样吧?孩子(一个或者两个),先不论其作为独立的“人”之存在,其作为父母、作为家庭、作为生活里的盐,也仿佛催化剂一般,调出的是生活的百味。看看:哺乳啦,健康啦,学前班啦,兴趣课啦,幼小衔接啦,学区房啦,亲子啦,作业啦,小升出啦,中考啦,高考啦,叛逆啦,找工作啦,谈恋爱啦……为人父母者,谁敢没心没肺地说没体会过,或者将不会体会这些由孩子调出来的生活的“百味纷呈”?多的是正在体会、正在承受着的吧!
在这些生活的况味中,力犹不逮如我者,便感到了“不可承受的生命之重”,便披着哲思的外衣归咎为“孩子,意味着什么”。
既然孩子如盐,那么就很明白了。如若一道美食滋味不好,咸了或淡了,那是“盐”的问题吗?显然没有人会找盐的麻烦,而是会找大厨责问。那么父母作为自己生活的“大厨”,倘若对自己生活这道大菜觉得不是滋味,难道是孩子——盐一样的角色——使然?显然答案也是否定的。
滋味如何,终究取决于大厨的能力和手法。
由此,虽然我们每个人基于原料不同,能力和手法不同,做出的生活这道美餐会有大小之分、精简之别,但我们无论是望着天空的少年,还是向着生活的成年人,都需要也只有自己对自己生活的滋味负责。
盐,孩子;滋味,生活——“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生活亦然。
(向上滑阅读全文)
苏雨点评
挺喜欢这篇文章的,一是因为非常切合题目所提供的材料,以及材料的中心,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打靶子打在十环;二是因为这是一篇生活随笔,说子女说自己,就像是在说故事,如话家常,娓娓道来,情理趣味都在其中;三是特别喜欢这篇文章的题目,大白话,大实话,可就是那么有滋有味。
咸淡人生
作者:赵峰旻
(作家,媒体人。文章入选中学生高考阅读、中学教辅书、中高考模拟试卷等)
乡下人的生活,是从村头第一声鸭叫声开始的。清晨,太阳还没睁眼,“鸭司令”就拎着一只白色饲料桶,跛着左腿,沿着田埂,一瘸一拐地,晨光中走成一幅生动的剪影。
这种生活,就像“鸭司令”腰间挂着的一壶白开水,虽然寡淡,却朴素平和。“鸭司令”放下手里的桶,拿起口哨,站在田头,吸一口气,鼓起腮帮子,“嘟嘟嘟!”吹了起来。
田间尺把高的秧苗,正鼓着肚子,酝酿一场花事,仿佛村里即将分娩的小媳妇,一脸幸福的样子。叶与叶相互摩挲,“沙沙沙”,涌起一畦的翠波。一阵清脆的水声,“哗哗哗”,由远而近。鸭叫声“嘎嘎嘎”,此起彼伏,仿佛千军万马,冲锋陷阵于稻田间。
与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鸭司令”,先后在镇农业部门当过农业技术员、农科站站长,虽也算不得什么大官。因为村里的年轻人都进城打工,一大片农田闲置长草。他回村发动村民搞起生态种养,稻鸭共作,当起“养鸭倌”,村里人口中的“鸭司令”。
一群脖颈洁白,黄嘴黄脚,身上灰白相间的鸭,夹杂在翠绿之中,晃着毛绒绒的脑袋,争先恐后,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鸭司令”抓起桶中的饲料,撒向鸭群,看鸭吃饭的目光,就像看自己的孩子一样,眼里藏满无限柔情。他像一位驰骋沙场的指挥官,将玉米,小麦在地上东一挥,西一撒,绘就了一个漂亮的图形。从空中俯瞰,雏鸭围着他,争相啄食,圈成了一个大大的爱心。
尽管“鸭司令”这个官没有任何官方批文,没有什么特权,可哨子一吹,麾下的几百只鸭,叫它上东,绝不会上西,比人听话得多。这种一呼百应,统领驾驭的感觉,要多爽有多爽。
“鸭司令”整天乐呵呵的,其实他也有自己的伤心事。那年冬天上河工,堤坝渗水,他跳下去堵,因长时间水下作业,结果患上风湿性关节炎,落下残疾。
“鸭司令”自我解嘲,尝过酸甜苦辣,方为人生。这辈子与泥土打交道,当一回“鸭司令”,指挥一群鸭,过过官瘾,也算填补了人生的空白。
不施农药化肥的稻田,有水,有草,有虫,成为鸭们的天然游乐场。一些抢先吃饱的鸭,迈着四方步,扭着肥硕的屁股,摇到“鸭司令”面前,在他脚上一蹭,而后“噗”地一声,溜进稻田,顿生感恩之心,左右腾挪,上上下下,捉虫、薅草、造肥、耘耥,当起稻田义工来。
稻叶上的露珠在阳光下,摇曳成一颗颗闪光的宝石。“鸭司令”眯起双眼,算起账来,稻子扬花后,膘肥体壮的鸭们,就要登上大都市的超市。精心呵护的有机稻米秋后也将面市,每斤能卖十几元钱。
“鸭司令”心花和着稻花同时绽放。一滴汗珠,从额角流进嘴里,有些咸,有些涩,又有些甜。
他拿起水壶,品咂一口,虽然淡,但淡得有味道。
(向上滑阅读全文)
苏雨点评
这是一篇好的微型小说,鸭司令人物形象鲜活丰满,生活经历曲折丰富,无不体现百味人生的谐趣。生态共养,稻鸭共作,更是直扣了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的核心思想。加之语言表达的生活化、个性化,让文章情趣横生,耐读有味。
酸甜苦辣里的幸福
作者:单国友
(公务员,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多篇稿件作为中学生考试试卷散文赏析)
人的一生,会经历风风雨雨,饱尝酸甜苦辣。也正为这样,人生才变得绚丽多彩,幸福满满。
一
“妈……再见!”刚说出口,他心中就泛起一阵阵酸楚。
偌大的操场上,没有人指挥,但都是一家一家的人围绕在一起,再一次话别。
“集合!”哨声响起,他赶紧跟爸爸妈妈挥手,向操场的另一边跑去。
22岁的他,从上幼儿园起,每次进入校园都习惯地跟妈妈挥手说再见,但从没有这样的的酸楚,他边跑边回头看了一眼爸爸妈妈,已是泪眼朦胧。
在大学毕业时,他选择了当兵。今天,是接兵的日子。
“当兵才知道肩章为什么这样重,当兵才知道祖国的山河在心中,咱当了兵才知道好男儿,嘿就是要当兵……”不知道是谁起的头,唱着歌的孩子们心中酸酸的,流着泪。
歌声开始高吭嘹亮起来。
操场的一边,身穿迷彩服的孩子们大声唱着,胸前的大红花映红了脸庞。
操场的另一端,父母们强忍着心里的酸抹着泪挥着。红旗在他们身旁列列飘扬。
这个送兵的日子,无论是孩子们,还是家长们,心酸离别的亲人心中都透着自豪的幸福。
二
“你知道我们的目标是什么?这个项目的世界先进水平是什么?实现的路径有哪些?搞清楚了没有?拜托,你可是名牌大学毕业!”主管大声吼着,急切地在他眼前走来走去。
他心里难受极了,自己感觉脸像被火烧了,红通通的疼。
是啊,从小到大,有谁这样对他这样吼过啊。从来,人人见他都是“高才生”“学霸”这样的称呼。这是他名牌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第一次向领导汇报项目方案的时候发生的。
工作后,他再也找不到学生时代的感觉,常常被领导这样体无完肤的痛批,他恨不得立即发生地震地上有个缝让他钻进去。
只是每一次被骂过以后,他就感觉又进了一步,成熟了一点。
“多亏了您火辣辣的吼……”三年后,他完成了项目,获得科技进步奖的时候,他把奖杯在怀里抱抱,而后送给了项目的领导。
他紧紧拥抱着领导,再一次想到第一次“完骂”的镜头,脸上还能感觉到那时的火辣,心里却是甜甜的,流下幸福的泪水。
三
“苦啊,怎么不苦,你瞧瞧我这手……”他哈哈大笑,说。他是瓦匠,是个“大工”。每天手握泥刀,斫下砖头,比划比划,再用泥刀从灰桶中挑出沙灰,抹在砖上,按下,敲实。
一旁的妻子伸出手。女人的手污黑污黑的,沾着泥水。这双手,春夏秋冬都是皴裂着的,那些大的小的皮肤上的裂口钻心地疼。她是“小工”。在工地上挑石灰、搬砖头、拌混凝土。
他们夫妻俩在建筑工地做活。早上天未亮,就骑着电动车进城,六点钟上工,晚八点收工,近十点到家。砌墙,异常的沉重与劳累。
不过,夫妻说话的时候,却是满脸的笑,没有一丝丝的抱怨,没有一点点的哀叹,虽然不到四十岁,看上去却有六十岁。只是满脸的皱纹里漾出来的全是幸福。
“儿子在读博士呢,我们凭自己的两只手挣钱给他,娃儿和我们心里都踏踏实实的,挺幸福的。”妻子笑着告诉人们他们的苦,他们的甜,他们的幸福。
(向上滑阅读全文)
苏雨点评
三个故事,三个场景,三个不同对象,一个是酸中甜,一个是辣中甜,一个是苦中甜,各有侧重,但都指向了《酸甜苦辣里的幸福》这一题目。相辅相成,特别的调和,特别的相生。
柴帘往事
作者:严宜春
(江苏省东台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教师)
每年夏天,母亲总要腌制一些烧瓜,待到秋冬季节当做小菜。
烧瓜,又叫菜瓜。烧瓜,这或许只是我们本地人的叫法,烧瓜吃起来很爽口。那些青绿的瓜,买回来,一根根躺在地上,水灵灵的,凌乱着,横七竖八,带着泥土的气息。
母亲用菜刀将它们一剖为二,用勺子刮掉瓜瓤,洗净,放到太阳下晒。腌烧瓜要看好天气,要那样辣辣的太阳,晒两三天,饱满水灵的瓜便瘦成干瘪的一块;否则,遭了天,瓜起了黏,腌出来的瓜子就失了味道。
搬到楼上住以前,每年晒烧瓜总是找一块稍大的木板,或者就晒在纳凉的竹床上,但上了楼以后这些东西都不好使了。往年,母亲腌烧瓜的时候我大都不在家。昨天,母亲收好了烧瓜,抱着一捆帘子从阳台过来,笑着对我说,给你一个写作的素材:这个柴帘子可有历史了,还是你外公下放的时候人家送给他的,你说有多少年了?我惊讶了一声,那不三十多年了!
我走过去细看,问母亲这是什么东西做的?母亲说就是芦柴编的,当年外公下放,米香的爷爷编了送给外公晒棉花用的。
隔了三十几年的光阴,那些原本淡白或者牙黄的芦柴早已失了最初的颜色,变得老黄乃至于暗红。就像一个人在岁月的长河里,一天天,一点点的,慢慢老去。母亲说,想起来,你外公下放的那些年真是吃了不少的苦。
外公的下放在“文革”开始的第三年,整整在农村改造了十年。那十年,是我们家最艰苦的十年。当然,那十年,许多家庭和我们一样,都在苦度时光。
外公下放的地方离家有四五十里路,每次回家,外公都是用双脚一步步地走回来,肩上还要挑着两只箩筐。箩筐里,是外公的一点口粮或是门前地里长的一点东西。当时,除了用双脚丈量土地,唯一的交通工具是那种小轮船。从街上走很长的路到一个叫下坝的地方乘坐,每天只有一班,不方便又费钱。所以,记忆中的外公往往是担着担子走回来的。
那时,外婆一个人在小城里,靠着帮对河的针织厂缝手套贴补家用。我们家,两个上学的孩子,也不宽裕,但母亲还是每个月省出几块钱送给外公外婆,算是尽一点赡养的孝心。
有年春节,大年初二,外公不知什么原因急着回小城办事。走了几十里的路,到街上时,早已饥肠辘辘(外婆也在乡下过年,外公一个人回来的),眼睛发花,天又冷,想一口吃的也没有。大家都在过年呀,街上的商店谁还开门?最后实在是没有办法,在新桥西,外公挤进了一家开了半条缝的小店,央求人家,买了半斤果子,权做了那个年初二的午饭。事情办完又走了几十里的路回到乡下。
在母亲的叙述里,我仿佛看见了外公在凛冽的寒风中,一步步迈向他农村的那个家。那样的日子,除了辛酸,还有什么呢?我的外公这辈子经历了许多事情,可是留在我记忆中的外公甚少唉声叹气,深邃的眼睛里写满了刚毅,还有一种叫智慧的东西。
下放十年之后,外公落实政策回城,到一家副食品商店工作。那时,我刚上中学,每天放学,经过外公上班的小店,外公总是乐呵呵地拿出两块油纸包好的果子糖递给我,笑着关照,早点回家。于是,回家的路就变得甜美而芬芳。
现在,果子糖这种食品已经很少见了。偶尔在光明食品厂门口的长桌上看到,我会默默地停下脚步,看一眼,再看一眼,然后深深地呼吸,使劲地嗅一嗅风中的气息,不知不觉的,有风沙迷了眼。
人的一生如同草木,经历荣与枯、生与灭,看似稍纵即逝,实则无比艰难。晚年的外公常常是笑着的,仿佛那些人生的苦难从未与他有过关联。人生百味,到了外公这里变得云淡风轻。
(向上滑阅读全文)
苏雨点评
“柴帘往事”,其实是因为“柴帘”而勾起对往事的回忆,对外公的回忆,对如“柴帘”一般相似的外公人生的回忆,并非与柴帘密切相关的往事。
人生百味,云淡风轻。外公的一生,是酸甜苦辣咸的一生,也是将沧桑人生调和成云淡风轻的人生。
和羹之美留存个性
作者:廖婷婷
(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中学高中语文教师)
一年四季,物候交替,北都雪飘,南郡花开,山水有性,物各不同,何况是人?
中国地大物博,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自古南北差异,交战不停,但中华文明亘古至今,绵续不断,是何原因使南北虽有差异也能取长补短,自相融合?
如同要烧制一桌佳肴,再能干的巧妇也许也会面临众口难调的局促,何况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现代科技解决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尴尬,让淮北人民也尝到了橘的甘美,假如岭南人民水果丰收的新闻激起了你味蕾的欲望,也许第二天快递就能为你送来挂着晨露的桂味荔枝。人类科技的发展保留了物的个性,调和了人的需求。而人是最复杂的生物,灵动多变,具有非常强的自主性和独特性,想要把一群人集中在一起向同一个方向使劲和努力,也许是天底下最难的事情。
马云有一个观点让我深以为然。他说最完美的团队是唐僧取经的团队,有对目标执着、善忍善言的唐僧;有自以为是却实力担当的孙悟空;猪八戒虽又懒又好色,品行低俗,却是调剂取乐的高手;沙僧,从来都不谈理想,却也脚踏实地的上班,天天能帮大家冲好咖啡的也许就是他。
是的,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不同的人组成的团队也应该有团队的独特文化,这个文化是对每个人个性的勾连与调和。
共同目标融入到集体文化中就是要把众人拧成一股绳,这文化对于一个企业或单位来说应当是衍生出集体的价值观和集体行为逻辑,能让个人具有自我认同感和集体归属感。如此,才能避免过高的管理成本,并能而使团队力量最大化的发挥出来。
而集体文化的前提是对个体个性的尊重、信任与包容,每个个体都需要集体为自己搭建成为人生主角的闪亮舞台,每个生命都有存在和独特的价值。正如社会的发展需要钢筋栋梁,也需要砖土石沙;需要宏大的构架,也需要微小的钉头;需要驰骋沙场将军,也需要甘愿守岛的士兵;需要能坐冷板凳的科学家,也需要挥汗如雨的农民。
一个老板的文化水平,决定了他的企业水平,而这个文化水平不是学历的高低,而是他的思想境界和心量大小。“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下之益,在能相济。”美食佳肴,在于能够调和各种不同的滋味;和谐的上下级关系,在于彼此之间能够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国家亦是如此。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各国同处一个世界,国家各自独立存在,我们却没有理由不珍惜地球这么一个命运共同体。我们现在面临着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重大自然灾害等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这促使世界各国好好谋划,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而中国领导人基于对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积极在推动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对人类发展的伟大举措和贡献。正如杭州峰会餐饮文化组组长胡忠英所言:“味道味道,味是指酸甜苦辣,道是指方法,到一定境界了,菜无定位,适口者珍,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融会贯通,这是做菜的最高境界。”这“和羹之美,留存个性”也应该是中国领导者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复兴强国之路的最高境界吧。
(向上滑阅读全文)
苏雨点评
这是一篇说理文,“和羹之美留存个性”的题目,就是作者的观点,也是文章的核心思想。为了阐发这样的观点,作者从物事到单位到国家到世界,逐层展开,不断丰富其观点的内涵。有评论员文章之视角,更有社论类大作之口吻。
于万千处守初真
作者:马金婷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苏州石湖中学高中语文教师)
物各有性,真是前提。
坚守本真,就是守住性灵,守住人心中的最初心。
万物有性,不可逆转,反之就失真。酸甜苦辣咸,各得其味,而无论哪种味道,终究是得自己本真的味道。
中美贸易战中,两国之间的磋商一直磕磕碰碰。本来应该是两国相互提供资源,共同进步,如源头活水,汩汩流淌。但是,特朗普政府忘记了美国先民们对自由的初心,在国际关系上,试图用霸权主义控制别国,通过增加关税的方法获利。这样一来,失真的美国不再有以往的风采,而坚守初心的中国却获得了了更多人的支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助何?助初心,助本真也。再者说,五味调和,共存相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美美与共,倘若尽数依照着美国,那么这个世界要少去多少色彩,少去多少初心!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坚守本真,坚持修身养性。君子之交淡如水,说的就是传统文人的共同追求、交友原则。“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说的是明代文人的情志恬淡心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宋代文人周敦颐的《爱莲说》中蕴藏的个人追求、交友原则与处世之道,正是众多中国文人共同的追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仅是中国人的做人原则,在国与国的交往中更是如此。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就是提出了这样的外交理念。而新时代的中国,更是坚定地走这样的交友之路。从未忘却初心。中国人坚守本真,正是君子大道,是文明的灵魂。
人心如水,可淡然,可澎湃,可汇江河,可入汪洋,但无论如何,彼此之间都会尊重,共生。这是人生的丰富多彩。
无论是一滴水,或是一粒盐,都会有自己本真的作用。我们坚持的是自身的真善美,是灵魂里的追求。只要坚守本真,我们的人生便如同高山流水,自有知音。
坚守自己的一份本真吧,为自己的本心,为我们的处世之道,也为大同世界的未来!
(向上滑阅读全文)
苏雨点评
从初真立意,用本真去关联,让个性与共性、做好自己与和谐共生成为一个说理的架构,不能不说是一种有个性和特点的写法。
需要留心的是,千万不能让读者误读成一篇关于“本真”的文章。
不一样的人生况味
作者:熊雷
(江苏省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童稚时候,能盯着冰激凌半天迈不动路。父亲实在等不下去,就会给我买上一个。甜蜜的冰激凌,能让我一整天都充满快乐。哪怕到了上小学的年纪,我依然记得,冰激凌是父母哄我的利器,无论我在哪儿磕磕碰碰,眼里的泪水还没落下,妈妈就会凑到我耳边来:“别哭,妈妈带你去买冰激凌”。我瞬间就会觉得满嘴的甜蜜和幸福。后来,如果考试考得好,功课做得认真,无论冬夏,家里的冰箱里,总有父母为我留着的冰激凌。这种对甜蜜的感觉一直持续着,直到今天,如果有人夸赞我,我的舌尖上,难免会有甜蜜的味道。
后来,充盈着我幸福童年的冰激凌甜,一天天淡去。上了初中以后,同学们之间最爱相互请客,吃的食品叫做辣条。这或许就是年轻的味道吧!青春像是天上的太阳晒在嘴里,必须大口喝水,大脚跺地,才能一解那个年岁的张扬。记得为了元旦晚会的演出,我们几个少年忙完了功课,再偷偷溜出家,叼着一根辣条就排练起来,伴着劲爆的节奏,我们的心驰骋在年轻的牧场上!少年的气息,就是火辣的热情,就是不放弃的劲头。记忆的镜头切换到那年夏天的篮球比赛,汗水落到眼里的疼,就像太阳灼伤了皮肤。但为了班级的荣誉,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放弃,嘶吼、奔跑,哪怕最文弱的那一个男孩,也为了救球扑出了场外,这就少年意气,这就是辣条味的青春。
真诚的说,酸味真不好受。如果不是因为同桌的她总能考好,我真的不知道原来对别人的嫉妒是一种酸味。它像是腐蚀剂,从我的胃里升腾起来,一直到胸口。好像整个人都在变得扭曲。从那一次起,我明白嫉妒的酸味,只会让自己在嫉妒里越陷越深,而只有不断努力,不要眼馋别人辛苦后的成果,才能回味童年的那种沁人心脾的甜味。
不知不觉,时间让我们成长,它带给了我们苦味。那一天,突然传来了亲人去世的噩耗。为了不麻烦别人,罹患了重病以后,她谁也没有告诉。直到死神夺走了她的生命。在殡仪馆看到她消瘦的脸庞,我心中泛起了难以言明的苦味。这股苦味呛到了眼睛,鼻子,止不住泪水流淌。直到那时,我才明白了生与死,才明白了平凡人一生的价值。
人生的况味就是这样,不经意之间,你就会从一种味道带给你的语境之中,跳到另一个语境。我们在不断地成长,也在不断地感受着更多的味道。
仔细想来,这些味道确乎是命运指引人成长的啊!童年时那对冰激凌的热爱,对嘴里甜味孜孜不倦的追求,那不正是引导着开始生活、热爱生活的方式吗?而青春期的躁动,敢于一口嚼掉半包辣条的勇气,那份决不妥协和放弃的投入,不正是初生牛犊该有的激情盎然吗?苦味,或许难以下咽,但这些苦涩里,却是最考验人性,离生命最真实的本质接触最近的时刻,也是感悟和理解生命的时刻。最后,负重前行。有一位作家曾说过,只有尝遍百味,才算清楚人生。这句话是真的不错。人生的味道在我们生命道路上交织缠绕,它们真实,它们存在,它们富于意义,它们包含万千。这些味道,让我们的生命的厚度更深,让我们人生的宽度更广。
(向上滑阅读全文)
苏雨点评
这篇文章的以“甜辣酸苦”四字为序展开,层次清晰,意义明确,加上最后一段的总结,更能让读者充分理解作者行文之良苦用心。
如果能在“调和”“共存相生”等概念处稍事留心,或许切题的准确率会更高一些。
人各有性,我们的距离其实没有那么远
作者:赵莹
(江苏省妇联新媒体中心杂志宣传部部长)
有一位妈妈长期被一件事情困扰。她的孩子——一个小学三年级男生,每晚总要花很多时间去做少量的家庭作业。妈妈觉得孩子“慢吞吞的”,便不停地劝导、催促。孩子沉默以对,丝毫不加改进。
直至有一天,妈妈沮丧到极点,干脆停下滔滔不绝的说服,有气无力地问了一句:“你为什么要这样慢慢地写?”
孩子终于开口了,他说这些作业不多,晚上的时间也足够,那么急干嘛。慢慢做,是觉得这道题有好几种解决方法,所以一边盘算一边比较,看看用哪种方法最好。
真相竟然是这样,这孩子多爱思考啊,妈妈从焦虑频道一下跳跃到骄傲。
日常生活中,这类剧情猛转的片段还真不少。常常是我们以为自己看见了真相,事实却另有一番面貌,待误会化解,于是破涕为笑,化忧为喜。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多少沾染了一些色彩,都难免带着个体印记。所谓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温凉寒热,酸甜苦辣,“天性所受,各有本分”。人也是如此,不仅天生气质会影响我们看世界的角度,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解读,成长中的经历更是会干扰我们的观察与判断。
就如前文的这位妈妈是个急性子,一件事情发生了,习惯快速反应。加上她平时工作比较繁忙,回到家,还有很多家务等待她去完成。看似每天需要承担处理的事务很多,这就让她相信:如果要让一切有条理地运转,就应该抓紧时间,尽快把事情一个个处理掉。如果不这样做,便很可能是偷懒耍滑,或者缺乏处理事情的方法。
而站在孩子这面呢。至今为止,他生命中的内容还很简单,他不急着去往哪一个目标,他的时光看起来漫长而充裕。于是,他可以跟随内心的节奏,顺着好奇心的指引,一点一点去探索这个世界的边边角角。
不能放空自己放下框架,站到对方的角度,我们就很难理解别人的行为。这个故事中,不仅是妈妈批判孩子,孩子也暗中笑话妈妈总是匆匆忙忙、沉不下心来思考,还给她打上“肤浅”的标签。
从这个小小例子,就能看出,各有性情各有特质的人,若是固守己见,就会给交流带来障碍,影响人际关系的发展。而这种水是水盐是盐,不肯相融的情况,对自身又何尝不是一种束缚,狭隘了人生?正因为那位妈妈无奈中放下指责,不得不俯下身,去询问孩子的感受与想法,她才拓展了对孩子的认知,才疏解了苦闷焦灼的心情,让一个本来无法解决的问题不再成为问题。给彼此一个看见的机会,给彼此一个倾听的机会,不同人的共存相生、才能带来丰富与和谐,所谓五味调和,百味纷呈。
更进一步说,人各有性还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那位妈妈的确是个急性子,但她就没有过沉静的时候,就不愿意深入思考问题吗?那个孩子做事慢吞吞,但他就没有过快速行动的时候,就没有享受过那份果断的爽快吗?种种绝对化判断,当然是可笑的。
事实上,人们能够彼此理解的基础,正是本质上没有太多分别,我们都有对爱的向往对美的渴望,都有发展自己的欲求,都有相互靠近的需要,只是选择了不同的表现形式,走着不同的路径罢了。天地同根,万物一体,说的大约就是这个意思了。
真实的我们比想象的还要不同,真实的我们也比想象的更为相似。
(向上滑阅读全文)
梁勇点评
本文以一个孩子的学习故事为小的切入口,通过水到渠成的探因,归结到本文的主题——物各有性,共存共生。笔法不蔓不枝,不疾不徐,感性与理性互见,情感与哲理互融,步步将人的思考引向纵深,也巧妙地展现了作者的识见。
任正非先生教会我们的,
是和而不同、平而不庸
作者:沈英芝
(江苏省妇联新媒体中心新媒体事业部主编)
今年5月21日,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就美国禁令、5G、华为备胎等当前全球白颠疯图白颠疯怎么治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twfh.com/xmys/8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