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病虫害防治之麦类黑穗病
麦类黑穗病曾经是麦类作物的一类重要病害。现在由于推广种子处理和抗病品种,已大为减轻,但近十年来,由于忽视了防治工作而有回升。
(一)大、小麦散黑穗病
1.大、小麦散黑穗病症状
病穗抽穗早,最初小穗外部包有一层灰色的薄膜,成熟后破裂,散出黑粉(即病菌的冬孢子)被风吹散后,仅留一条弯曲的穗轴。有时同一穗的上部小穗保持健全而下半部的小穗被破坏成黑粉。
植株发生散黑穗病时,分蘖一般也都发生散黑穗病,但在一些抗病品种上有分蘖不发病的现象。
2.大、小麦散黑穗病病原
小麦黑粉菌(Ustilagotritiei)和大麦黑粉菌(da)属担子菌亚门黑粉菌属。冬孢子单细胞,褐色,近球形,表面有明显的微刺,在形态上大、小黑粉菌没有差异。冬孢子萌发产生四个先菌丝细胞,分别长出单核的菌丝。有亲和力的菌丝融合而产生双核菌丝。我国已鉴定出7个生理小种。
3.大、小麦散黑穗病侵染循环
小麦播种后,当带菌种子萌发时,潜伏在种胚内的菌丝也萌发,很快进入小麦的生长点,随小麦的生长发育而向上扩展,最后进入穗原基。到小麦孕穗期间,菌丝体在小穗内部迅速发展,破坏花器,形成冬孢子,使麦穗变成黑粉。冬孢子成熟时,正植小麦扬花期,冬孢子随风落在健穗上,萌发后产生侵染丝直接穿透子房,成为休眠菌丝潜伏于种子内越冬。所以,小麦散黑穗病当年表现的症状,是一年小麦散黑穗病菌花器侵入的结果。
4.大、小麦散黑穗病影响发病的因素
病菌从萌发到侵入,必须在小麦开花后7~10天内完成,以开花后1~3天内侵入的发病率最高。小麦开花期的气候条件是影响发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开花期温暖多湿、多露或经常有小雨利于病菌侵入,当年的种子带菌率高,翌年发病就重。
5.大、小麦散黑穗病防治
由于小麦散黑粉病菌潜伏在种子内,带菌种子又是唯一的初侵染来源,所以防治的关键在于减少种子带菌和消灭种子内的病菌。
(1)种子处理目前采用内吸性杀菌剂拌种防治这种病害,还能兼治其他种子带菌的病害。黑龙江省近年来用得较多的是拌种双和多菌灵,吉林省用禾穗胺拌种防效达93%,也可用粉锈宁,羟锈宁。古老的温汤浸种对防治小麦黑穗病是有效方法,但因其处理过程烦琐,且处理种子量受到限制,现基本上已不采用,但个别农场及农户仍用它。具体方法是将麦种在44~46℃温水中浸泡3小时然后取出冷却晾干即可。
(2)建立无病留种田留种田的种子必须经过处理,并要隔离种植。
(3)选用抗病良种。
(二)小麦腥黑穗病
1.小麦腥黑穗病症状
主要危害穗部,病株一般较健株稍矮。小麦接近成熟时,病穗颖片仍保持绿色,病穗颖片张开,病粒稍微露出,病粒比健粒短而胖,初为暗绿色,最后变成灰白色,外面包一层灰褐色薄膜,里面充满黑粉,为病菌的冬孢子,病菌孢子内含有带鱼腥味的三甲胺,故名腥黑穗病。
2.小麦腥黑穗病病原
小麦腥黑穗病的病原菌有两种:一种是小麦腥黑粉菌,学名Tilletiacaries,另一种是小麦光腥黑粉菌,学名Tilletiafoetida,均属担子菌亚门腥黑粉菌属。冬孢子球形,褐色,腥黑粉菌的冬孢子表面有状纹,光腥黑粉菌的冬孢子表面光滑。冬孢子萌发产生不分隔的管状先菌丝,其两端产生成束的长柱形担孢子8~16个,不同性别的担孢子呈H状结合,然后萌发为较细的双核侵染丝。有时从侵染丝上可再生肾形的次生担孢子。
冬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很广,1~29℃,最适为18~20℃,低温有利于萌发。冬孢子存活力强,保存在实验室的冬孢子可存活18~25年,通过牲畜的肠胃后,仍有萌芽力和侵染力。
3.小麦腥黑穗病侵染循环
冬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落入土壤和粪肥中越冬而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春天小麦发芽时,越冬的冬孢子也随着萌发。病菌的双核侵染丝由胚芽鞘侵入幼芽,达到生长点,随小麦生长而扩展。到小麦孕穗期,病菌侵入幼穗,破坏花器,形成黑粉。
4.小麦腥黑穗病影响发病的因素
(1)菌量一种病害的发生,常需要一定数量的病原物,称为致病菌量,种子或土壤中菌量高时,一般发病较重。
(2)土壤温度土壤太干,由于水分不足,限制了孢子萌发;土壤太湿,则氧气不足,也不利于孢子萌发。一般土壤温度40%以下对孢子萌发有利,在10%~24%范围内发生侵染。
(3)播种时间和播种深度病菌只能在幼苗出土前侵染,一旦幼苗出土,则需经伤口才能侵入,春麦早播或播种过深则土温偏低,出土迟缓,延长了幼芽受侵染的时期,发病较重。
5.小麦腥黑穗病防治
(1)种子处理用内吸杀菌剂拌种,目前效果好的有粉锈宁、羟锈宁、拌种双等。
(2)建立无病留种田
(3)栽培措施春麦适当晚播,播种勿过深,促使小麦早出苗。
(4)采用优良抗病品种小麦品种间对小麦腥黑穗病有一定抗性差异,尤其在土壤传病地区是一项十分有效的防治措施,如吉林扶余曾推广合作一号控制了当时土壤传病的问题。
白癜风的治疗费用北京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