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部分地区的小麦来说,目前已进入抽穗扬花期。根据气象部门预测,近几周天气多变且雨水较多,这就为赤霉病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由于小麦赤霉病可防、可控、不可治。因此,提醒广大农户要充分利用好5月5号之前这十天的关键防治期!小麦赤霉病有哪些症状?为什么小麦赤霉病在抽穗扬花期最容易出现大流行?如何正确防治?喷药防治时有哪些注意事项?带着这些疑问,今天我们详细来聊聊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的表现症状小麦赤霉病自幼苗至抽穗期均可发生,但主要发生在穗期。苗期感病后容易引起苗枯、基腐等症状。穗期发病后容易引发穗腐或穗下节间腐。
尤其扬花后期,特别容易出现穗腐,期初在颖壳上呈现边缘不清晰的水渍状褐色斑,并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随后枯黄。当湿度较大时,病斑处出现密集的黑色小颗粒,用手触摸,有突起的感觉,不能抹去。籽粒干瘪且有粉红色霉层产生并覆盖在表面,小穗发病后扩展至穗轴,病部枯竭,病斑以上小穗形成白穗。
为什么在抽穗扬花期赤霉病会加重?小麦赤霉病之所以在抽穗扬花期发病较重,是因为这一时期,对于我国大多数小麦主产区而言,温湿度刚好处于赤霉病适宜发病的范围,这为赤霉病流行创造了环境条件。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高等真菌性病害,其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在稻茬、玉米秆等残株及小麦种子上。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4℃~28℃,流行的关键是阴雨天气。抽穗扬花期降雨增多,田间湿度大,病害就可流行。在抽穗扬花期气温达到15℃以上,连续阴雨3天以上,田间湿度大,就有严重发生的可能;当小麦抽穗后15~20天内,阴雨天数超过50%,病害就可能流行,超过70%时就可能大流行,大流行年份病穗率达50%~%,造成小麦减产10%~40%。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措施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温湿气候型病害,其特点是可防、可控、不可治。所以,提前预防就变得非常重要。
小麦赤霉病的预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选择种植抗病品种,播种前用粉锈宁或烯唑醇拌种最为关键。
二是生长期的防治重点是在小麦扬花期预防穗腐发生。在小麦齐穗扬花初期(扬花植株量达到5%~10%)用药效果最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见花打花”。
另外,为了更彻底预防赤霉病发生,可在灌浆初期再进行一次防治,因为赤霉病在灌浆前期也可能发生。
在药剂选择上,最好一渗透性、耐雨水冲刷的药剂为主,在这里推荐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毫升/亩,或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20~25毫升/亩,或28%烯肟·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90克/亩,兑水30~45千克后,进行细雾喷施,在两次喷药时,为防止产生抗药性,最好轮换交替用药。
小麦赤霉病喷药注意事项在防治赤霉病时,要根据天气变化,灵活喷药。如果是晴天,则见花打花;如果遇到阴天,则穗齐后就可以喷药;如果遇到连续阴雨天气,最好在下雨前6~24小时抢先喷药,如果雨前没来得及用药,可利用停雨间隙喷药。建议农户见花喷药,种植大户穗齐后即可喷药。
另外,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时间也恰好是防治蚜虫、吸浆虫、白粉病和锈病的时机,可以通过混合喷施杀菌剂、杀虫剂和腐殖酸微肥、磷酸二氢钾等,达到一喷多防的效果。
最后,再次提醒大家,由于小麦赤霉病可防、可控、不可治,大家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避免造成小麦减产,如果您觉得有用,也希望您能转发给身边种植小麦的朋友,提醒他们及时做好赤霉病的预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