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着松软的馒头,城市的人们可知道平时吃的面包、面条的面粉是如何而来?直接把麦子丢进机器出来的吗?农村的朋友,可还记得以前是怎样淘洗麦子打面的吗?还记得装面粉用的瓦灰色的大缸吗?跟我一起重温以前在老家淘洗麦子打面的情景吧!以前的麦收是在麦场进行的,麦子里难免混杂着小石子、沙粒,草籽什么的。打成面粉前,这些杂质是要去除掉的,小麦表面也需要清洗。而这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活,需要两个人做,所以母亲总在星期天天晴时淘洗小麦,这样我和姐姐就可以帮忙。有些地方在河边淘洗麦子我和姐姐撑着化肥袋口,母亲用簸箕把麦子从粮仓里装出来倒进化肥袋里,再一起抬到院子里。因为面缸只装进多斤面粉,所以只能每次淘洗两袋麦子,大概到斤左右。我就用压井压水,半桶半桶的提到院墙边的下水沟旁,倒进母亲放在那里的大洗澡盆里。母亲把筛子放进盆里,再把20斤左右的麦子倒进筛子中,坐在矮凳上一手扶着筛子,另一手顺时针搅动。随着麦子的转动,草籽、野燕麦及带着麦壳的麦子就漂上来了。母亲就用笊篱把漂在上面的杂物捞起,倒在一旁喂鸡吃。搅转麦子,可是个技术活,转的不好,小石子、沙砾混在麦子里出不来。而母亲每次都能让小石子、沙粒刚好在筛子底部中间位置。等灰尘什么都洗干净时,把筛子端出来,放在水盆上控水。我和姐姐把饭桌抬到院子里。把箁萝(同音,一种不知道什么材料做的专用来盛东西用的大圆形物件)抬着放到饭桌上,母亲把控好水的筛子往箁萝里倒扣进去,小石子,沙粒就缩成一团在麦子表面,用手抓着丢在地上喂鸡吃。晒淘洗好的麦子,装麦子用的簸箕我和姐姐各拿一块棉布折成方形,放进湿漉漉的麦子上,用手使劲按压着顺时针、逆时针不停的换着方向擦拭,这样可以把麦子表面的灰尘清理得更干净,也能使麦子干的快些,等棉布吸满水,再把棉布扭干继续擦拭,等到把麦子擦拭的用手抓起松开手,麦子是一粒粒松散的才可以,然后倒在院子里铺着的干净毡布上。从清早吃过饭要到快中午才能淘洗完两袋麦子。最后就一步不离的守在麦子旁,不让鸡、鸭、麻雀偷吃。还需要时不时用手搅一搅翻动一下麦子,等晒到八成干就可以收起来装进干净的化肥袋里。麦子不能晒太干,太干打出来的面粉比较黑,而太湿了出面率低。母亲有经验,拿起一粒麦子放在口中咬一下就知道是不是正合适。刚晒好的麦子不能立刻去打面,而是要放两天润润。我和姐姐就帮母亲把化肥袋抬进屋里放在凳子上。等两天后再帮母亲把麦子抬在架子车上,母亲拉着去村头的打面房去打面粉。以前的打面机我也有跟着去过,打面房里白色的面粉粘的到处都是。负责开打面机的叔叔帮母亲把麦子抬到打面房,一篮一篮倒好,然后再一篮一篮的倒进轰鸣着的机器里。母亲就在机器前面站着,看放在机器下接着的篮子满了赶快换一个。另一边的袋子接着打好的面粉。就这样一篮一篮开机器的叔叔往机器里倒,母亲就在机器前面一篮一篮的接,直到麦子变成了麦麸。两袋麦子变成了一袋半面粉,大半袋麦麩。打面的加工费那时好像是两分钱一斤,两袋麦子也就是三块多钱。等打完面回家,母亲还要把面粉倒进箁萝拌拌,因为刚出的面粉比较白,后出来的面粉比较黑,所以要拌均匀再倒进面缸里。做完这一切,母亲的头上衣服上都落着一层面粉。去除了面粉的麦麩一天三餐都离不开面粉,一袋半面粉也只能吃一个月。所以每个月都要淘洗一次麦子,而母亲也每个月都要粘一身一头的面粉。后来随着科技的发达,打面机也先进了,就不用再用篮子一篮一篮的传递。直接把麦子倒进机器,一边出面粉,一边出麦麩,省力多了。很多人都认为农村人小家子气,不像城市人每餐要有五六个菜才叫吃饭。我不这么认为,农村人不是小家子气,而是种过地吃过苦,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也就不会那么浪费。喜欢吃多少,做多少,不会奢侈的做一大桌子菜,吃不完都浪费掉。也希望人人都能知道农民种地的苦,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也能减少浪费,节约粮食。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twfh.com/xmgx/15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