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小麦_小麦种类_小麦食品 >> 小麦价格 >> 正文

他被称为杂交小麦之父,成就比肩袁老,

  • 来源:不详
  • 时间:2023/12/17 17:34:51
前言

老一辈的经历中,最难忍受的除了战争,就是饥饿。战争的尸山血海,饥饿使人饿殍遍地,在现在的生活中,这两样我们也都不用再次经历,而这些除了要感谢我党、人民的努力之外,还要感谢的就是那些研究粮食的科研人员,正是他们在粮食领域的努力,保证了农作物的产量、质量,这其中我国最广为人知的科学家应该就是有着“杂交水稻之父”之称的袁隆平。毕竟水稻是我国耕种面积最多的粮食作物,袁老在杂交水稻领域的贡献也是首屈一指的。

而我国耕种面积第二多的粮食作物——小麦,作为我国粮食的支柱之一,在其领域里也有一个人同样居功至伟。他为小麦的增产丰收,数十年如一日苦心孤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就是有着“小麦杂交之父”称谓的李振声。

不过,相较于袁老的人尽皆知,如今90岁高龄的他却鲜有人知。

走上研究小麦之路

李振声出生于山东省淄博市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中,他的幼年生活伴随着硝烟与战火,直到他18岁的时候新中国成立,他的生活也才算步入正轨,只不过他的父亲却早早的去世了。

幼年失父,是母亲将他们兄妹三人拉扯长大的,那时候母亲在田里辛苦的身影都看在他的眼中,原以为辛苦的劳作就能换得生活的平稳,于是懂事的兄妹三人总是能帮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没想到天灾的降临还是给了他们重重一击。

年,位于华北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的山东却迎来了整整持续三年的大旱。当时日寇入侵,战争不止,国内一片战乱,人民流离失所,又兼之这样的大旱粮食减产绝产,对于普通百姓而言生活之艰辛可想而知。

李振声家中自然也不例外。虽然旱灾的加重,当时的华北平原饿殍遍野,易子相食的景象也是比比皆是。好在,李振声的母亲精打细算这一家才算度过了难关。

虽然这三年的大旱他们一家熬过来,但是这三年的饥饿却牢牢地记在李振声的脑海之中,他不想再有这样的经历,于是当他看到“又有饭吃,又有学上”的招生广告时,立刻就决定去报考那所大学,因此就这样他走进了山东农学院(山东农业大学前身)。

历程艰难

在进入山东农学院之后,李振声刻苦学习,在学校培育成功的小麦种子他总是会拿回家进行种植,让家乡的小麦增产,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

年,李振声毕业了,成为一名农业科研人员。年,爆发了中国史上最严重的小麦流行病——小麦条锈病,这种病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真菌覆盖在小麦的叶片上,从而破坏小麦的光合作用,传染速度极快,被大面积传染的小麦甚至绝产,当年小麦减产整整三成,让当时的老百姓再次陷入了饥饿的恐慌中,李振声见到这个情况想到自己幼年三年饥饿时光,于是当时只有二十五岁的李振声决心投入到小麦的研究中去,着力培养出更加优秀的抗病能力更强的小麦。

小麦的品种有不少,但是经过自己的选择却依然很容易生病,身为小麦远亲的野草反而一直能够很好地生存,于是在数以万计的小麦科中,李振声选中了一种叫做长穗偃麦草的植物,它是一种牧草,虽然与小麦是同一属科,但是并不是能食用的小麦,算是可食用小麦的近支亲属,只不过这种草有着极强的抗病基因,如果能够将它的抗病基因杂交给小麦,那么小麦也就不容易得病,虽然这样的想法很好,但是实践上无异于光脚登泰山,李振声和他的科研团队一干就是八年。

在这八年的时间里,他们天天倒时差,晚上用照明灯为长穗偃麦草提前花期,终于在八年的日以继夜里,他们将长穗偃麦草的花期提前整整两个月,从而赶上了小麦的花期。

年,身为小麦研究者的李振声几乎时时刻刻都呆在试验田中,没想到在小麦成熟前地遭遇了长达四十余天的阴雨天气,在这样恶劣的天气后,天气突然爆晴,阳光直射在小麦上,小麦来不及适应,因为暴热全部干枯了,于是试验田中的数千份实验小麦并不耐高温、耐旱,但是好在还有一株小麦表现正常,能够正常结穗,而且还抗高温,这个发现让几近绝望的李振声团队兴奋不已,还有一线生机,于是他们仔细记录这株小麦的详细资料,并且将这株小麦继续进行培育,终于杂交出推广面积最大的“小偃六号”小麦。

李振声及其团队终于成功地研究出抗旱、抗病害、抗涝的小麦品种,这样的小麦在推广中大受农民欢迎,全国种植面积超过三亿亩,增产过百亿,李振声也终于实现了“四海之内无饥馑”的梦想。而李振声也能够挺直腰杆,面对西方国家对于“中国人吃不起饭”的言论大声说不。

总结

从年到年,长达31年的时间内,李振声埋头田间,钻研科研,为我国小麦产量的提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现在他年过九旬依然热衷于小麦种植事业,这样的老人家虽然鲜有人知,但是也永远值得人们的尊敬与爱戴。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twfh.com/xmjg/14472.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小麦_小麦种类_小麦食品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