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小麦_小麦种类_小麦食品 >> 小麦种植 >> 正文

面包为什么会成为日本人的第二主食传教士

  • 来源:不详
  • 时间:2022-12-4 16:32:10

日本是一个传统的水稻种植国,但是这种情况正在改变,日本稻食的习惯目前受到了巨大挑战,从年开始,日本家庭每年消费的面包量居然超过了稻米。虽然米仍然是日本最重要的主食,但面包已经后来居上,并大有赶超之势。日本人吃面包的历史其实并不长,但却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比如葡萄牙传教士、爱国志士、德国战俘,以及美国政策。

面包与传教士

面包是世界上最早的食物之一,将小麦磨成粉,加水揉成面团,然后放进炉子里面烤制,就能得到面包。虽然面包的制作过程不复杂,但它自古就不在日本人的食谱上,日本列岛的居民是忠实的稻米拥趸。如果不是近代的影响,相信日本仍然还会将稻米作为主食,但自从面包进入日本社会,短短几百年时间就迅速占领了日本人的餐桌。事实上,日本如今的饮食观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包即将取代米饭,日本恐怕要告别稻米时代,进入小麦时代了。

葡萄牙人的商船抵达日本

面包初次传到日本大概是在年,葡萄牙人的商船漂流到种子岛,与当地居民交流时拿出了面包。后来传教士方济各沙勿略(SanFranciscoXavier)来到日本,为了增进与日本人的亲近感,他向当地人传授了面包的做法,然而这种外来食品还没来得及普及,日本就进入锁国时代(年—年),面包的传播也因此中断。

方济各沙勿略SanFranciscoXavier

不过,葡萄牙面包给日本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现在日语中表示面包的词“pan”,即来自葡萄牙语中的面包“po”。虽然葡萄牙传教士遭到驱逐,但有一小部分对面包念念不忘的日本人仍然掌握了面包的做法,并将此种饮食习惯顽强地保存了下来。这个时候,米饭仍是日本人生活中不可撼动的主食,面包作为一种“西洋食”,偷偷摸摸地出现在零星的餐桌上。

面包成为军粮

到了江户时代(年—年)末期,一位忧心忡忡的日本人开始注意到面包。当时,出入长崎港的荷兰人和清朝商人带来了一条令人震撼的消息:清朝与英国发生了战争,而且战败。伊豆国韭山的代官(替领主处理地方事务的官职)江川英龙十分忧虑,见到外国船只频繁出现在日本近海,他非常担心日本的海防。为了提高防卫能力,这位爱国官员一方面学习西方的大炮技术,一方面研究携带方便,不易腐坏的面包,想以此充作军粮。

江川英龙

他在官邸内打造了模仿荷兰人的石窑,用小麦粉烤面包,一步步改良味道。如今,江川英龙被日本饮食界誉为“日本面包祖师”。现在伊豆半岛韭山还有江川英龙开发出的“原始面包”,当地人将其作为特产销售,这种面包十分坚硬,只能在汤中泡软后食用。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帝国海军开始引进面包,目的并非江川英龙所设想的“便于携带”,而是解决因为维生素缺乏引起的“脚气病”。当时日本海军的主食还是米饭,所以远航的时候士兵会因为缺乏维生素而虚弱不堪,无法操纵战舰,更别说作战了。为了应对这场危机,海军后勤部门引进了面包,这种面包除了小麦粉之外,还混入了马铃薯。

19世纪在日本的美国人制作面包

海军面包的推广十分迅猛,为了消灭“脚气病”,彻底废除米饭,军规规定一天三餐都必须吃面包,考虑到营养的全面性,水兵们还会得到一勺糖,面包加糖,与其说是主食,倒更像是点心。最终,水兵和海军达成了妥协,除了供应面包,舰上厨房还会提供米饭。当然,水兵的饮食本就是权宜之计,口感和嚼头都不会很理想,所以这个时候的面包也没有在日本流行起来。真正让面包在日本流行起来的人,是一名德国的战俘。

德国战俘和他的面包坊

神户市是日本国内比较开放的大城市,这里有很多外国人,这些异乡人不仅在日本生活,还将他们本来的生活习惯带到了日本,面包在日本的大流行,就起源于年开业的弗罗多利夫(FREUNDLIEB)面包店。

弗罗多利夫(FREUNDLIEB)面包店

这间面包店的主人是海因里希弗罗多利夫(HeinrichFreundlieb),他是一名战俘。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日本对德宣战,弗罗多利夫被日军俘虏。战争结束后,俘虏们被释放,有人回了国,有些人则继续留在日本。弗罗多利夫离开名古屋的战俘收容所后,就留在了日本,他想在当地谋一份差事。因为在德国时就是一名面包师,于是他加入了名古屋的“敷岛制面包”,又当了一名面包师傅。在攒够了一笔资金后,他在神户开了一间自己的面包店。由于弗罗多利夫采用红砖窑发酵面团,烤出的德国面包很有嚼劲,大受日本人欢迎。

海因里希弗罗多利夫

一些慕名而来的日本人加入弗罗多利夫的面包店,从学徒干起,他们学成之后,大多自立门户,在日本各地开起了面包店。除了弗罗多利夫,还有其他德国战俘在日本开面包店,也大受欢迎。德国战俘与他们的日本徒弟们,将面包这种食物传遍了日本,这为面包后来抢夺米饭的地位奠定了基础。不过,面包最终成为日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食物的终极原因,其实是美国人的干预。

美国“小麦战略”对日本的影响

现代日本人之所以喜欢面包,甚至将面包当作主食,最主要的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向日本大量出口小麦,由此改变了日本人的饮食结构。

战后萧条的日本

二战结束后,日本被美国占领,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无比严重的粮食短缺。为了援助日本,主要由日裔美籍人士组成的救济组织买下了大量物资运往日本,解了日本的燃眉之急。这些物资包括大量的小麦和脱脂奶粉。漂洋过海来的援助食品,优先供应给饥饿的儿童,小麦和奶粉被做成面包和牛奶,以营养午餐的名义供给学校的孩子。

日本餐厅西方化

年,在旧金山签署的《对日和平条约》恢复了日本作为独立国家的身份。在此之后,美国政府制定了《农业贸易发展和援助法》(PublicLaw),将美国国内剩余的大量小麦卖到了日本。为了促使日本消耗掉足够多的小麦,美国人开始在日本推行多吃面包政策,这也就是美国对日本采取的“小麦战略”。

《对日和平条约》签署现场

为了响应美国人的政策,日本当局也卖力宣传:日本人未来的生活不再只有白饭和味噌汤了,日本人应当多吃面包、多喝牛奶,加强摄入乳制品,模仿美国人的饮食方式。当局还派出营养师和面包师,前往日本各地指导群众改变饮食,这些官方厨师甚至发起了一场“平底锅运动”,鼓励百姓多摄入油脂,拒绝日本传统比较清淡的口味。

日本人完全西化的厨房

为了实现快速推广面包的目标,有些人甚至恶意传播谣言,声称“吃(米)饭脑袋会变差!”虽然日本人后来知道,这一系列饮食改变计划,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日本人多吃小麦,以帮助美国不断向日本出口小麦。但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日本人无法选择自己钟爱的饮食,只能逆来顺受,慢慢接受了面包,最终吃面包的习惯成为了一种常态。

日本饮食的“面包化”

从传教士第一次踏足日本,到江川英龙的艰难尝试,再到德国战俘的面包作坊,一直到美国对日本的“小麦战略”。日本人一步步从稻米文化圈的忠实拥趸,变成了面包文化爱好者,上千年的饮食习惯,在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中被置换和更改。

如今,面包坐稳了日本第二主食的宝座,但这一场关于食物的博弈并没有结束,面包随时会将米饭拉下马,成为日本最主要的食物。回顾面包在日本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浏览了一遍日本近代对外交流史,这段历史光怪陆离,充满了想象力,读起来趣味十足。

参考资料:

《餐桌上的日本史》宮崎正勝

《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化》内藤湖南

《战后日本经济史:从喧嚣到沉寂的70年》野口悠纪雄

《日本文化史》家永三郎

《日本文化关键词》藤田正胜

《江户时代的风俗与生活》铃木理生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twfh.com/xmzz/13586.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小麦_小麦种类_小麦食品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